1、 | 《世纪之交的反思:青少年吸毒成因心理倾向的实证研究》 | 《浙江学刊》,2001年第1期(CSSCI),中国人大复印资料《心理学》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| |
2、 | 《试析邓小平政治理论中的政治分析方法》 | 《江西行政学院学报》(2/2),2002年第4期,中国人大复印资料《邓小平理论研究》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| |
3、 | 《完善政治监督体系遏制腐败》 | 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》,2002年第1期 | |
4、 | 《我国目前“村民自治”研究的两个问题》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,2002年第5期 | |
5、 | 《农村政治沟通的理论与实践论纲》 | 《社会主义研究》,2002年第6期(CSSCI) | |
6、 | 《影响在江西崛起的政治因素》 | 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》,2003年第1期 | |
7、 | 《协商治理的企业意义——对企业治理结构转换的思考》(1/2) | 《企业经济》(北大中文核心),2004年第5期 | |
8、 | 《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政治价值》 | 《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》(1/2),2004年第4期 | |
9、 | 《专业化·本土化·规范化: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路径选择》 | 《社会工作》,2004年第1期 | |
10、 | 《村委会民选绩效考察——上付村两届村委会选举的比较分析》 | 《前沿》,2004年第12期 | |
11、 | 《村委会选举的成本与收益分析——以村民为分析视角》(1/2) | 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》,2004年第2期 | |
12、 | 《信息:村委会选举的一种变数——江西里陂村两届村委会选举的比较分析》 | 《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,2005年第4期 | |
13、 | 《当前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互动关系探讨》 | 《社会工作》,2005年第9期 | |
14、 | 《博弈均衡及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》 | 《江西社会科学》,2006年第6期(CSSCI) | |
15、 | 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心态——基于赣中地区某村实证调查与分析》(1/2) | 《农业考古》(北大中文核心),2006年第6期 | |
16、 | 《协商中的乡村治理——对乡村民主化治理的一项思考》(1/2) | 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》,2006年第1期 | |
17、 | 《税费取消后的村委会选举——基于C县20个村两届村委会选举中影响变量的比较分析》 | 《江汉论坛》,2007年第3期(CSSCI) | |
18、 | 《“招投标”:基层民主推进的可能性路径——基于渡头村的调查分析及启示》(1/2) | 《调研世界》,2008年第4期(CSSCI) | |
19、 | 《村落社区建设:经验、反思与再造——基于赣南DY县的调查与分析》(1/2) | 《调研世界》,2008年第8期(CSSCI) | |
20、 | 《“挂牌政治”的生成逻辑——基于渡村“站与协会”衍生的调查与分析》(1/2) | 《农村经济》,2008年第9期(CSSCI) | |
21、 | 《政治机遇与限制:信访的生成机理与行动逻辑——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》 | 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,2008年第5期(CSSCI) | |
22、 | 《信访研究的进路及反思:框架与方法》 | 《社会主义研究》,2008年第6期(CSSCI) | |
23、 | 《当前我国信访研究的演进与转向》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(1/2),2008年第1期 | |
24、 | 《农民增收难在哪里——对中部农村地区2007年种稻成本效益的调查》(1/3) | 《中国乡村发现》,2008年第2期 | |
25、 | 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精英动员》(1/2) | 《中国农村研究》,2008年下集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| |
26、 | 《参与、抵制与守护:底层民众的行动逻辑——来自赣西北A村林权纠纷的经验支持》(1/2) | 《调研世界》,2009年第2期(CSSCI) | |
27、 | 《身份的区隔及其转化路径——兼论乡村治理结构转型》 | 《农村经济》,2009年第4期(CSSCI) | |
28、 | 《农户产权的实践逻辑及其后果——一个上访案例研究的发现》 | 《调研世界》,2009年第6期(CSSCI) | |
29、 | 《税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形势的判断——基于结构性的分析视角》(1/2) | 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),2009年第4期 | |
30、 | 《作为利益表达的信访之行动逻辑——一个解释框架及其应用》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09年第1期;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政治学》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| |
31、 | 《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——学习胡锦涛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”的论述》(3/3) | 《理论学刊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09年第3期 | |
32、 | 《与时俱进的监督理念:从“人民监督”到“阳光权力”——论胡锦涛对毛泽东监督理念的新发展》(3/3)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09年第3期 | |
33、 | 《“治访循环”现象的生成逻辑——基于宏观政治环境与微观行动相结合视角的分析》(1/2)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10年第1期 | |
34、 | 《策略性均衡:维权抗争中的国家与民众关系——一个解释框架及政治基础》 | 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10年第5期(CSSCI) | |
35、 | 《地方的信访与治理系统——基于息县的调查与分析》 | 2010年卷(上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| |
36、 | 《国家性与自主性:信访生成的双重动因》(1/2) | 《求实》2011年第10期(CSSCI) | |
37、 | 《“分类治理”:信访治理的国家偏好及其限度》 | 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)2011年第3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政治》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| |
38、 | 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:信访的实践逻辑及其后果》 | 《理论与改革》2011年第1期(CSSCI)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政治》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| |
39、 | 《民众维权的政府处置:在原则性与策略性之间——理论命题与案例研究》 | 学习论坛,2011年第12期 | |
40、 | 《程序的恪守与结果的控制:双重约束下的村委会选举》 | 《学习与实践》2011年第12期(CSSCI),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政治》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| |
41、 | 《维权与治权:县域视野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——基于X县三个个案的实证调查》(1/2) | 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》,2011年第2期 | |
42、 | 《信访的政治:民众表达与国家治理》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11年第1期 | |
43、 | 《“在场”抑或“缺席”: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乡镇政权——基于赣中地区A乡的调查与分析》 | 《甘肃行政学院学报》,2011年第3期 | |
44、 | 《共治性社区:农村社区的构建及其走向——“L村”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》(2/2) | 《社会主义研究》(CSSCI),2011年第3期 | |
45、 | 《“表演型上访”:作为弱者的上访人的“武器”》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12年第1期 | |
46、 | 《农村社区建设:理论想象与经验困局》 | 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),2012年第5期 | |
47、 | 《村委会选举、目标管理与治理乱象:多种逻辑下的基层治理》(1/2) | 《中国农村研究》2013年卷(上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| |
48、 | 《台湾民众为何不爱上访》 | 《人民论坛》2013年第10期 | |
49、 | 《地方性知识与廉政文化建设》(1/2)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13年第3期 | |
50、 | 《逆科层化:软约束条件下基层政府的信访治理与组织运作——基于基层政府行为的组织学分析》(1/2) | 《学习与实践》2014年第5期(CSSCI) | |
51、 | 《村民自治的困境:权利诉求与治理绩效的内在冲突——以上付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》(1/2) | 《学习论坛》2014年第2期(北大中文核心) | |
52、 | 《利益分享与社会整合: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——以P核电项目移民安置为例》(1/2) | 《南昌大学学报》(北大中文核心,CSSCI扩展版),2014年第3期 | |
53、 | 《项目进村、集体债务与新时期的农民负担——基于赣北D村的个案分析》(1/2) | 《东华理工大学学报》,2014年第1期 | |
54、 | 《组织化与非组织化: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及其控制——几个典型案例的组织学分析》(1/2) | 《理论与改革》2014年第2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公共行政学》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| |